5月24日,全省贫困县摘帽和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南充阆中市召开;
5月15日上午,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激发内生动力研讨班在南充开班。
时间再往前推移,南充“日暗访日通报”暗访督查机制得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全国政协主席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肯定性批示。
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“脱贫奔康产业园”模式、暗访督查等南充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;全国扶贫督查与信息工作培训会、全省“农村电商+精准扶贫”现场会、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、全省金融精准扶贫现场会、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、全省教育扶贫现场会等20多个国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在南充召开;全国200个市(州)和县(市、区)到南充学习考察……
南充9个县(市、区)中,仅国家级贫困县有4个。2014年,全市有1290个贫困村,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.1万户、57.7万人。如今,共退出贫困村794个、脱贫49万人,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%降为1.5%。
市委提出,脱贫攻坚是“天大的事”,要使“天大的力”、尽“天大的责”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,南充矢志不移,铿锵前行。
产业扶贫 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
初夏时节,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里各色野花都开了,红的、紫的、粉的、黄的,十分美丽。像花儿一样灿烂的,还有村民张守方的笑脸。
“香菇丰收时,三天卖了1万多元。”从2015年10月,张守方开始种植香菇,预计今年纯收入将超过10万元。
62岁的张守方曾是险岩村出了名的贫困户:三个儿子有两个残疾,家里很穷,养家糊口都难。直到村里动员他参与菌菇种植,不但脱了贫,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标杆。
险岩村,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760元,是仪陇285个贫困村之一。
这样的村子如何摘掉贫困帽子?2015年,险岩村通过政府引导、群众主体、龙头带动、金融支持、合作社组织“五方联动”模式,引进一家菌业公司,建起了占地80亩的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,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参与。
“最初,老百姓并不愿意参与,或者参与积极性不高。”险岩村党支部书记张寿伯说,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,帮扶部门市农牧业局组织村民代表到南充、浙江等地参观,又引进业主与村民们签订合同实行订单收购,给村民吃上一颗“定心丸”。投入难,是险岩村发展产业的又一道难题,市县农牧业局再次伸出援手,联系当地银行为首批种植香菇的10户贫困户各提供担保贷款15万元,建起10个香菇种植大棚。张守方算了一笔账:一个菌袋的成本是2.6元,可产香菇0.75公斤。以每公斤8元计算,一个菌袋收入在6元左右,除去成本,一个菌袋纯收入3元。一个大棚一次性种植1万个菌袋,一季可收入3万元,一年种四季纯收入12万元。
有了示范,险岩村香菇二期产业园区又开始建设,15户村民以同样的模式种植香菇。根据险岩村的规划,村里还将建成菌袋培育厂、香菇加工厂,建设三期、四期种植基地,实现全村老百姓家家都有致富产业。
开车行驶在西充县百里香桃产业园,漫山遍野尽是桃树。在“元斗桃园”,一个个拳头大的桃果已经开始泛红,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。“元斗桃园”共有600余亩,全是村民土地流转,安排季节性工人30至40人,贫困户有10余户,每月工资2000元,每亩土地每年租金700元。
“元斗桃园”是西充发展香桃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西充县创新推出“三带动、三分红”措施,即业主大户带动贫困户,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,龙头企业带动群众种植香桃;群众土地流转入股分红,扶贫政策资金贷款分红,政府政策性投入土地资产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分红,带动古楼、太平、金源、李桥四个乡镇连片打造百里香桃产业带,辐射周边10余个乡镇,130个村。政府每年举办桃花节、品果节,发展乡村旅游;合作社通过电商渠道,将香桃销往全国各地。过去老百姓的桃子每公斤最多卖10元,现在最贵的可卖到40元,一亩地效益达三四万元。通过种植香桃,带动24个贫困村出列,11601名贫困人口脱贫。
在南充,贫困群众大多是无门路、无资金、无技术、无市场、无胆量,常年从事传统农业发展,一年到头辛辛苦苦、获利无几,一遇自然灾害则“倾家荡产”,一遇市场波动则“血本无归”。
如何把贫困群众有效组织起来,让他们一起发展产业、共同抗风险、抱团闯市场?
南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始终扭住产业扶贫这个“牛鼻子”,围绕“村有当家产业、户有致富门路、人有一技之长”目标,按照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色”的发展思路,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,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“脱贫奔康产业园”,带动贫困群众入园发展、稳定增收,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的新路子。如今已建成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926个,带动贫困户7.2万户,户均增收1.2万元以上,部分贫困户不仅摘掉了“穷帽子”,还走上了致富“快车道”。
产业园区建起了,产品卖出去,贫困群众才能真正有收益。为解决贫困山区网货难下乡、农货难进城的问题,我市坚持电商平台、服务驿站、特色品牌“同时发力”,打通城乡市场双向通道,与阿里、京东、当当、易田等知名电商牵手,设立当当全国农村电商总部,建成“绿谷西充”“德乡仪陇”“淘南部”等77家本土电商平台;建成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2个、乡镇电商服务站294个、村级电商服务点563个,发展涉农电商企业230户,带动25.6万贫困群众搭上网络快车,将产业园区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市场。
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邓强认为,南充坚持市场经济思维发展产业,强化产业扶贫的基础性、长期性、保障性功能,变输血为造血、变救济为带动、变短效为长效,探索出了党政引导、龙头带动、群众主体、金融支持、合作社组织“五方联动”的“脱贫奔康产业园”模式,推动了产业项目、贫困户、政策资源向园区“三集中”,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持续增收、稳定脱贫的新路子。
暗访督查 把脱贫责任压得更实
“开会千次,不如暗访督查一次!”这是南充市政府副市长、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向贵瑜的“名言”。在他看来,如果工作落不到实处,那么再好的安排部署都是在做无用功。暗访督查,就是检验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最好量尺。
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南充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要加强督查问责,把导向立起来,让规矩严起来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从暗访督查入手,探索出“日暗访日通报”工作机制,向着仍少量存在的作风飘浮、工作不实等问题全力开火。
暗访督查,需要跋山涉水、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一线摸排实情,没有一支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的专业队伍可不行。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,南充按照“必须熟悉扶贫政策,必须敏锐发现问题,必须精准开出处方,必须敢于较真碰硬,必须能够吃苦耐劳”的“五个必须”标准,遴选了大批优秀年轻干部,编入12个暗访组。特别是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全体干部人人参与,全部进入暗访组。
为规范暗访流程,南充市专门制定了《脱贫攻坚督查暗访手册》,明确了暗访“五步工作法”。第一步:随机抽村。第二步:直接入户。按照“一看二问三算账”方式,对抽查村进行蹲点式暗访,对低保户、五保户、残疾户、危改户、易迁户,返贫户、返贫风险户、脱贫困难户“八类重点户”进行全覆盖走访。第三步:跟踪核查。对发现的问题,按照“六必问”的原则,现场座谈或连线追问乡镇党委书记、村党支部书记、驻村第一书记,涉及的行业扶贫部门、帮扶单位、帮扶责任人,第一时间交换暗访意见,现场发出整改通知。第四步:全市通报。每天编发一期《每日快报》,原汁原味对暗访情况进行通报,发放到全市所有乡镇和县级部门,列举的问题其他地方对照自查,提出的措施其他地方借鉴参考。第五步:回访问效。被暗访村所在的乡(镇)党委政府必须立即制定整改方案,限定1个月或2个月的整改期限,整改期满再次到村复查。
据介绍,南充的暗访督查严格按照“三不两全程一到底”的要求进行。“三不”,即事前不打招呼、事中不准陪同、事后不准接待;“两全程”,即全程录音录像,记者全程参与,定期将暗访素材制作成专题片在全市大会上曝光;“一到底”,即对暗访发现的问题扭住不放、跟踪到底,并实行“双移送”:对暗访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立即移送市纪委监委核查,对回访整改不力的地方直接移送市纪委监委问责。
寒冬腊月、盛夏酷暑,暗访督查从无间断;高山深沟、偏远乡村,没有暗访组到不了的地方。暗访组绝大部分干部成员都是“80后”“90后”,有着神圣的使命感和火一般的工作热情。白天,他们四处奔忙收集实情;晚上,还要加班整理资料汇总上报。凌晨两三点下班早已成为常态,通宵达旦工作在暗访组也是屡见不鲜。但暗访组所有成员从没有人叫过一声苦、喊过一声累。有的人放弃了调往省城的机会,有的人经常带病坚持下村,有的人几个月看不到儿女一眼,甚至还有人年仅40岁就倒在了岗位上……这一切,只因为心中装着每一名贫困群众。
自2016年5月启动暗访督查以来,暗访组已访遍全市所有的乡镇,走访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村,共印发《每日快报》333期,梳理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6000余条。
暗访督查得到了南充市委、市政府的支持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,带头包片暗访,全力支持暗访,建立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,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周一调度,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一天一调度”的“三个一”调度机制,树立了良好的工作导向;对整改不到位的、未完成目标任务的,实行“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、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、追责问责一律从重从严”的“三个一律”问责机制,极大增强了暗访的震慑力和推动力。
搞好暗访,需要真刀真枪、较真碰硬。基层干部怕暗访,南充市脱贫攻坚工作就专门抓暗访;个别干部有侥幸心理,暗访组就天天搞暗访。正是有了这种高强度的暗访,在全市上下营造出了水紧鱼跳的浓厚攻坚氛围,各级干部对暗访工作也逐渐由“误解”到“理解”,由“怕”暗访到“盼”暗访,甚至主动邀请去暗访。
通过暗访督查,南充进一步压实了干部责任———
暗访倒逼干部去下“绣花”功夫,把工作往实里做、往细里做、往深里做,凡被暗访过的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脱贫攻坚政策得以精准落地落实;
暗访通报真正刺痛了不作为、不担当干部麻木的神经,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反思自己,倒逼干部队伍作风发生根本转变;
暗访通报激发了干部知耻后勇的决心,倒逼他们不得不学习思考、不得不用心研究、不得不大胆尝试,由扶贫“门外汉”成为“行家里手”,基层干部能力明显提升;
强力的督查暗访,唤醒了干部的干事激情,激活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决心,大家越干越有劲、越干越想干,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完全迸发。
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效果立竿见影
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南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要注重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“干部引领带着干、群众主体自己干、风险兜底鼓励干”,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。
5月29日上午8时许,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南部县八尔湖镇,该镇党委书记梁先辉早早起床,来到该镇脱贫奔康(小龙虾)产业园,查看今年刚发展起来的小龙虾产业情况。
八尔湖镇位于南部县西南方向,有重点贫困村6个,插花贫困村4个,人多耕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。2014年,南部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后,梁先辉把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位。
“当时准备发展柚子与桃树、莲藕产业,但当地群众将耕地看得特别珍贵,放弃传统粮食种植,大家不太愿意。”梁先辉说,起初,他每天早出晚归,往返在县上、乡里和贫困户家中,一个村一个村地开会向百姓释疑,并组织群众到江石岭村、望月村,甚至龙泉驿参观、考察、学习。如今,八尔湖镇八尔湖景区建成迎客,全镇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个,发展起食用菌、小龙虾、桃子等支柱产业近万亩,全镇人均年收入达到1.4万元,2016年,该镇如期脱贫。
脱贫攻坚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,帮扶干部好比一线“指挥官”,他们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尤为关键。除了梁先辉,我市脱贫攻坚还涌现出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的曹琼蓉、舍小家为大家的谭必武、80后“第一书记”刘晓丹、“断肠村支书”喻义文、“黑脸书记”汪淳等一大批优秀干部,他们的先进事迹、感人故事,展现出我市整个脱贫攻坚队伍敢打硬仗、能打硬仗、善打硬仗的精神面貌。
南充之所以能有这样一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锐之师,全靠党建引领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,南充坚持加强思想引领,吹响脱贫攻坚“冲锋号”;加强责任引领,建强脱贫攻坚“指挥部”;加强干部引领,打造脱贫攻坚“突击队”;加强组织引领,筑牢脱贫攻坚“桥头堡”;加强风气引领,树好脱贫攻坚“风向标”;全市34名市厅级干部以上率下,带头联系指导县(市、区)脱贫攻坚工作,带头帮扶指导乡镇和贫困村,带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、访贫问计;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领导班子挂帅出征、挂图作战、挂责问效,把帮扶工作逐一落实到具体单位、人员,目标细化到月、工作安排到天。
在党建的引领下,南充8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被点燃,带领全市贫困群众不断激发内生动力,众志成城奔小康。
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,南充探索建立了“产业发展风险基金”,给贫困群众发展产业“壮胆”。由政府先期建基金,变到户资金为风险基金,在贫困村建立10至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,实行专账专户管理。同时,在政府的引导下,贫困群众根据种养习惯,通过借用产业扶持基金、扶贫小额信贷,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。此外,引入保险机构对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承保,贫困户的保费由风险基金代交,若一旦发生种养风险、市场风险,按照“补足成本、不补利润”的原则,先由保险公司理赔,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,确保贫困群众发展产业“不折本、少亏钱、零风险”。目前,南充已先期在100个村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2210万元,覆盖贫困户11700户。产业风险基金的建立,不仅给扶贫产业安上“保险杠”,还给贫困群众吃了“定心丸”。
针对个别贫困户出现的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和相互攀比的现象,南充利用“农民夜校”,为他们自主脱贫“扶志”。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立“农民夜校”,重点做好三件事:一是把群众带出去“转变脑筋”,组织贫困群众到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学习参观,让他们开阔眼界、解放思想,激发主动脱贫发展的动力。二是把典型树起来“现身说法”,组织开展孝老敬亲、忠厚诚信、勤劳致富、创业自立、庭院洁美“五项评比”,到脱贫模范户家中去现场参观,让脱贫模范户给大家现身说法,起到示范带动作用。三是把政策讲清楚“入脑入心”,根据村情编写“脱贫政策应知应会卡”,组织村民自行制定“村规民约”,把国家的扶贫方针讲清楚,把落实到户的政策讲清楚,把自主脱贫的要求讲清楚。目前,全市1290个贫困村共组织开展各类外出参观3700多次,评选脱贫模范户1.1万户,组织开展专题培训1.3万余次,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主动性不断增强,乡风文明的氛围日渐浓厚。
对于个别贫困群众在脱贫过程中不主动、不积极,懒懒散散,劳动创收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,南充实行“增收奖补”政策,给贫困群众致富创收“强心”。通过“就业增收奖补”,按照“多劳多奖、少劳少奖”的原则,对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,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,按年度实际收入的3%、最高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;通过“种养业增收奖补”,对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业增收1000元以上的,按年度实际收入的10%至15%、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;通过“孝老爱亲奖补”,对孝老爱亲且每月赡养费达到100元以上的,按每年100至300元标准给予奖补。